穿行在加州伯克利大學中的網紅送餐無人小車。
在被人綁架,以及自燃被學生點蠟悼念之後,它又攤上事了,而且是極爲嚴厲的指責:
「儘管聲稱是自動駕駛,實際上則是在哥倫比亞遠程人工操縱——每人最多可控制三臺機器人,每小時工資不到2美元,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用人冒充AI,一個充滿「欺詐」意味的故事,很容易引大範圍聲討。但對於任何一個以人工智能爲標籤的公司來說,這稱得上是「誅心之論」。
前不久,一家名爲Engineer.ai的公司,被指用來自印度的程序員冒充AI,引發巨大關注。
現在波瀾再起之餘,更值得反思: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種指責?以及指責它們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指責什麼?
真人工,假AI?
Kiwibot,來自於一家名爲Kiwi Campus的創業公司,2017年在伯克利大學成立。
成立動機在於,創始人Felipe Chavez等人發現,在美國校園中點外賣,送餐費用和披薩一樣貴,於是就想開發一個機器人來降低送餐成本。
一開始,Kiwibot只在伯克利大學校園內部送餐,後面擴展到斯坦福大學等其他學校。其官網介紹稱,公司已經有超過150個機器人,已經完成了超過30000送貨服務。
而且,也時不時成爲社交網絡上的熱點:
- 去年12月份,因爲工作人員更換電池不規範,導致它在伯克利大學中自燃,引發學生們點蠟悼念。
今年5月份,因爲有人看它「不順眼」,就索性把它「綁架了」,放在後備箱中。
目前,Kiwi Campus已經獲得了7輪「種子輪」融資,總額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30萬。
最初,Kiwibot被指僱傭人工操控送餐小車,信源來自美國《舊金山紀事報》的一篇報道:
The Kiwibots do not figure out their own routes. Instead, people in Colombia, the home country of Chavez and his two co-founders, plot 「waypoints」 for the bots to follow, sending them instructions every five to 10 seconds on where to go.
Kiwibots不會計算出自己的路線。相反,在Chavez和他的兩位聯合創始人的家鄉哥倫比亞的人們,爲機器人設定了「路徑點」 ,每隔5到10秒就會給它們發送指令,告訴它們應該去哪裏。
As with other offshoring arrangements, the labor savings are huge. The Colombia workers, who can each handle up to three robots, make less than $2 an hour, which is above the local minimum wage.
與其他離岸外包一樣,節省了大量勞動力。在哥倫比亞的工人,每人最多可以操控三個機器人,每小時的工資不到2美元,高於當地的最低工資。
不過報道中也援引了Kiwi Campus產品負責人Sasha Iatsenia的解釋,稱人工輔助(human assistance)是有意爲之的,可以讓機器人不需要安裝激光雷達傳感器這樣昂貴的設備來「觀察」周圍環境。
公開信息顯示,Kiwibots在中國製造,在美國組裝,每個成本只需要2500美元。
報道中指出,對於這樣類似於「遙控玩具汽車」的比較,Kiwi Campus感到憤怒,表示自己是「並行自動」(parallel autonomy),並給出了說法:
機器人自己在各個路標點之間進行短距離導航,並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避開行人,保持行駛在人行道中間。
Sasha Iatsenia說,藉助GPS,哥倫比亞的操作人員在街道地圖上看到機器人,同時機載攝像機向他們展示機器人對周圍環境的視角,整個延遲時間只有150毫秒。
也就是說,這家網紅送餐無人車公司,並不是完全自動駕駛,背後有人在操控,Kiwi Campus也承認了這一點。
那麼,指責就只剩下一個問題:他們有沒有對外公開說明,車子不是自動駕駛的,而是有人工操控?
人機交互與宣傳疑雲
揭開疑問,先從Kiwi的官網上尋找線索,在「Technology」頁面,他們放了這樣一行字:
We’re mastering human-robot interaction.
我們正在完善人機交互。
沒提無人車是自動駕駛的,但是在技術解讀上,也沒有說明背後有人工操控
2018年5月,DigitalJournal在採訪了Kiwi創始人Felipe Chavez之後,發表一篇文章解釋了kiwibot機器人的運作方式:
The KiwiBot uses binocular computer vision to navigate around the campus. However, it is also aided by humans who take control if the robot needs help crossing the street or navigating through busy areas.
Kiwibot用計算機視覺在校園內導航。如果機器人在過馬路或者穿過繁忙的地區時需要幫助,人類也會幫忙操控。
該說法意味着在機器人遇到困難時,人工纔會干預幫助。與《舊金山紀事報》的報道中指出的「人工設定路標機器完成短距離導航「有所出入。
至於應不應該扣上」用人冒充AI「的帽子,或許你多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無人工,不智能
不過對於Kiwibot遭遇的質疑,可能也是目前AI落地的關注點之一。
自AlphaGo一戰成名以來,AI開始成爲最熱詞彙,也成爲媒體、資本和技術創新的寵兒。
於是熱潮之下,魚龍混雜難免,泡沫也就難免。
今年以來,也有不少打着AI幌子融資發展的公司被扒皮。
但另一方面,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技術落地的階段性,對於「人工智能」這樣滿懷未來感的新技術,之前更多人可能有「科幻」的臆想,總覺得可以一步到位。
比如自動駕駛,就是可以一輛全智能的汽車,想去哪兒去哪兒,全知全能,完全自動駕駛。
按照技術發展趨勢,新技術總是經歷一個「短期被高估,長期被低估」的過程。
Kiwibot算是躺在了槍口上。
然而實際上,即便是自動駕駛落地,也會經歷一個「限定」到「非限定」的落地過程。
並且在目前落地進程中,遠程運營——也叫雲代駕,必不可免。
所謂「雲代駕」,是當無人車行駛於實際道路,通過遠程控制中心監控、在必要的時候接管車輛完成駕駛任務。
這也是監管部門的共識。在2018年加州開放無人車路測申請的時候,就明確規定:沒有安全員的車輛,要配備遠程遙控。
而且在這樣的趨勢下,也催生了「雲代駕」的創業公司,比如Scotty Labs,專注於開發車輛的遠程控制技術,還獲得了谷歌的投資。
目前所有展開RoboTaxi宏圖的無人車公司,也都紛紛建立起遠程運營中心。
所以對於AI的前進,有時候「人工+智能」是調侃,有時候也是真理。
實際上,2019年風向如此,落地爲王,具體有多少人工、多少智能已不重要。
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多少問題,還可以解決哪些問題……落地、價值創造,就是檢驗AI的最好方式。
或許再過一些時間,有沒有「AI」標籤,是不是「人工智能」已不再重要。
真AI、僞AI,更高效地創造價值纔是好AI。
你說呢?
— 完 —
報導截取:https://bangqu.com/o57a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