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天下】AI神醫來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今年醫療、科技圈最熱門的關鍵字,就是「深度醫療」。結合AI、大數據及物聯網,手錶、手環將可以在你還不知道自己生病時,提早發現潛在疾病、發出警示,病人也不再需要花半天擠大醫院等名醫,更能減少醫生負擔。這個美好願景要在台灣落地,會面臨什麼挑戰?天下雜誌影視中心總監李洛梅、資深記者彭子珊、長庚醫院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郭昶甫為你說分明。


 

習慣了坐在醫院排隊看醫生的你,有發現「醫院」正在悄悄走向你嗎?

這就是「深度醫療」的威力,也是今年醫療和科技圈的熱門話題。


小辭典:深度醫療(Deep Medicine)
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傳送、收集數據,或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神經網絡演算法,找出潛在的規則,幫醫生改善診療品質,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可以把更多心力放在病人身上。


9月21日,週六早上7點多,距離嘉義高鐵站半小時車程的嘉義縣溪口國小裡,載歌載舞的熱鬧台前,坐滿了上百位超過40歲、排隊等待健康篩檢的當地居民。

這場由嘉義縣衛生局舉辦、3年一次的巡迴健檢,吸引近千人湧入溪口國小。從教室、操場到禮堂,排滿了抽血、握力、腸道菌相等40多個檢查項目。

「預防中風,全民篩檢」的招牌旁,12個攤位的工作人員,先是用手機幫民眾刷健保卡,登錄資訊後,只要把手指按在黑色錶面上30秒,連做2輪,就完成AI心律不整篩檢程序。


深入鄉鎮做篩檢,要顧病人也不能給醫生添麻煩。「我們今天已經不是在賣儀器了,背後有一套演算法,可以幫醫生過濾大多數不需要看的人,」顒慧科技執行長秦志南(右)說。(王建棟攝)
 

這款比Apple Watch心電圖早一個月拿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的智慧手錶,是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羅孟宗教授、林瀓助理教授和顒慧科技執行長秦志南的合作。過去一年多,從台北到屏東,深入社區、長照據點做健康篩檢,累積近一萬人。

檢測完,數據上傳手機、雲端。系統判讀後,發現有心律不整、甚至心房顫動的就會標示出來;經醫生確認後,交給當地衛生局追蹤,甚至轉介到附近的大林慈濟、嘉義長庚看診。

這個今年第一次加入的篩檢項目,背後卻是國內外科技大廠爭相投入的一場商戰,就是要打破醫院的高牆,建構新的醫療流程。

無聲的中風威脅 數據來破解

新藥、AI及檢測工具的推陳出新,讓許多人忽然意識到,自己正面臨中風的無聲威脅。

去年9月,蘋果推出的Apple Watch第4代,內建的心電圖功能就是用來偵測用戶的心律不整。不管是心跳加速或心跳漏拍,只要手指按壓錶面30秒,就會偵測是否心律異常。(延伸閱讀:Apple Watch預防中風的功能 為何在台灣被關掉?

一旦出現心房顫動(AFib),用戶也會收到警示通知,提醒他們到醫院檢查。

心房顫動指的是心房快速而不規律地跳動,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感覺心跳忽快忽慢、胸悶、呼吸困難等,都是可能的病徵。

心房顫動後,血液黏稠度變高,就容易造成血栓。血栓進入腦部,容易形成腦中風;若進入雙腳,就會變成周邊血管病變。

統計顯示,心房顫動的發生率僅1%,但可怕的是,患者可能沒有感覺,直到中風等其他症狀出現,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研究顯示,完全沒有感覺自己心房顫動的人,6年內中風的比例是20%,幾乎是有症狀者的4倍。

即便如此,提早偵測心房顫動、預防中風,卻是5年前才開始出現的熱潮。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群耀解釋,因為過去的抗凝血藥Warfarin對亞洲人來說,顱內出血的風險極高。即便提早發現心房顫動,也很難長期吃抗凝血藥來控制病情。

直到5年前,一款副作用較低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出現,病人可以用長期吃藥、追蹤,大幅降低中風的危險,心房顫動的預防才受到關注。(延伸閱讀:破解6大迷思 不再吃錯藥

比技術更要比平台 醫生才是關鍵

這場預防中風的健康商機之戰,心電圖的偵測只是第一步,怎麼串聯醫生、打造新的醫療服務,才是決勝關鍵。

2年前,美國新創公司AliveCor就率先推出一款Kardia錶帶,讓Apple Watch使用者可以按壓錶帶30秒,就透過深度學習演算法,分析記錄到的單導心電圖(ECG),抓出心房顫動。





(取自AliveCor官網)
 

問題是,用手錶、錶帶、智慧手環偵測心房顫動,到底多可靠?

AliveCor去年公布一份研究顯示,當時Kardia錶帶偵測心房顫動,敏感度(sensitivity)93%、特異性(specificity)84%。也就是說,有心房顫動卻沒被偵測出來的,100個人裡面會有7個;而沒有心房顫動卻被說有問題的人,100個就有16個。

即便是Apple Watch的心電圖功能,去年史丹佛大學發表的心臟研究追蹤40多萬用戶後發現,Apple Watch偵測到脈搏異常的使用者中,到醫院配戴標準心電圖一週後,確診為心房顫動的比例只有34%。

這樣的比例值得信賴嗎?

受訪時,手上戴著Apple Watch、名片夾裡放著AliveCor Kardia Mobile移動式心電圖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暨教研部副主任洪惠風認為,就算偵測結果不準,還是賺到,「因為這一類的(數據)本來是抓不到的,跟醫院原有的選項比起來,Apple Watch可以抓到的還是比較多,因為你沒有更好的選項。」

過去,要偵測心房顫動,就得到醫院做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記錄,或在胸前貼上帶有傳導線的貼布,洗澡也不能拿掉。

智慧手錶和錶帶的出現,讓沒有病識感的人,可以帶著數據走進醫院。只是,累積在手錶或錶帶裡的大量心電圖數據,要花掉醫生多少時間來解析?


AliveCor就推出一款名為Kardia Pro的線上平台,讓消費者買的不只是偵測心電圖的產品,還有心臟科醫師遠距判讀數據、線上看診的服務。合作的醫師不但不用付費,還可以每個月按線上診療件數計費,有額外收入進帳。

在美國的保險制度下,保險公司有遠端醫療的退費機制,請平台上的心臟科醫師線上看診,也得按次計費。而心臟科醫師回應的速度,也會決定收到款項的多寡,愈快回覆、價格愈高。(延伸閱讀:你就是醫生,醫療革命即將到來

賣錶、賣手環,只是表面。誰能幫醫生節省時間,快速判讀心電圖功能帶來的大量數據,才是檯面下的真功夫。

美國商業雜誌《快速企業》也將AliveCor評選為2018年全球50大創新企業中,AI領域的第一名。「我們是偽裝成醫材公司的AI企業,」時任AliveCor執行長的岡多特拉(Vic Gundotra)說。

像AliveCor這樣「偽醫材真AI」的公司,正在全球快速成長。

全球蓬勃 在台灣卻難落地?

偽裝在醫療器材的服務之下,是怎麼用大數據、物聯網結合AI來深入臨床場景,開創新商業模式的全新思維?而通過法規認證、取得商品化上市的門票,更是一大挑戰。

法規的難,創業7年、以行動血壓計開創市場的美盛醫電感受很深。同樣於2012年創業的安盛生科共同創辦人陳階曉,則在2015年再度創立鈦隼生技,要讓腦部手術導航機器人成為醫師的好幫手。創業初始,他就以解決臨床需求和取得美國FDA認證為目標。(延伸閱讀:技術領先蘋果5年 為何這家科技台廠卻面臨資金斷鏈危機?

但踏入AI領域,AliveCor和蘋果Apple Watch的心電圖功能,至今始終無法在台灣使用。蘋果曾對外表示,不在台落地的考量,來自於「市場佈局」。

今年才多次造訪台灣、負責亞洲業務的AliveCor全球銷售營運副總李柱演(JY Lee)坦言,台灣的醫療器材經銷商、對健康產業有興趣的企業,甚至有意轉進數位醫療領域、非常大的電腦設備製造商,都曾經表達合作意願。

但現行法規過時和醫療體系太過保守,是進入台灣市場的2大障礙。

以AliveCor的移動式心電圖為例,製造商得拿到GMP認證及產品資格技術審查,領得許可證。販賣通路也得向當地衛生局申請藥商許可執照。

科技與醫藥的激盪,正在改寫傳統醫療器材的法規需求,AI的出現更開創了醫材的無限可能。患者安全、健康與產業發展之間怎麼平衡,就是AI時代的最新議題。

 








報導截取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7184